这已是第四篇写海宁的游览漫笔了。王国维新居座落于盐官镇,现已建成纪念馆供人们仰视。其实以我等的管窥蠡测是无法一睹大师的风仪神韵的,更无从评说他学贯中西的等身作品。他是一位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跨进途中的文明巨头,他所诠释与实践的人生实非一般人能懂,当他写下“五十之年只欠一死,经此世变义无反顾”而沉入昆明湖底,留下的疑团又是人们无法猜破的。有说他殉清,更有说他殉节。他最有目共睹之处是脑后的那根长辫子。是的,1927年民国十六年,连溥仪也应该梳小分头了,世早就变了。当然文明之变稍晚几年,可他早年接受过新学,只不过以后又倾向旧学。或许,当一个对立体内部因奋斗而无法谐和,只需去打破对立。这是不是对立的特殊性呢?
王国维先生给普通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的“境地”之说,在闻名的《人世词话》中,他从词的境地又谈到了古今之成大工作大学识者必通过的三种境地。所以,多少莘莘学子都抱着巨大抱负,开端了境地的寻求进程。
境地是种奇妙的感觉,可意会而难言传,这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严重差异。外国人为什么很难了解雷锋精力,因为没那个境地(开个打趣)。王国维却把意会的东西言传了。
“昨晚西风凋碧树,独上楼房,望尽天边路。”此榜首境就与众不同,萧索黄叶,独立寒秋,漫绵长路,命运未卜。可是他必有坚决的信仰,因为他登高望远,方针天边。近年来安徽毛毯厂镇中学汹涌澎湃的高考大军常常令人动容,他们大都出自寒门,拼不了爹,炫不起富,他们早就输在了起跑线,但他们仍然在跑,因为他们要千里跃出大别山,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条还算公正的跑道,他们肩负着改动自己、改动家庭的重担。所以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为实现方针,诚心诚意,茹苦含辛。第二境地是一种苦修,是一种坚持,正如那些学生们的座右铭所言:只需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。这种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离骚精力不时出现在五千年的各种场合。
但是,抱负很饱满,实际很骨感。当那些寒门学子冲过了终点线,却马上变成北上深广声势赫赫蚁族大军中的一员。在城市化运动中,年青的蚁军和他们的父辈有着相同的艰苦,仅仅多了些常识。而沉重的论题,房价问题、医疗问题、教育问题、城市交通问题、动拆迁问题乃至食品安全等问题,究其根源都在于城市化,本来发展是硬道理。尽管如此,还有境地在等候他们,那就是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。”这是一种瓜熟蒂落的完美状况,好像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寻求的提高。这种三重境地之说已被后人解说人生的方方面面,爱情、宦途、财富,乃至命运。有方针,有寻求,不抛弃,挺过难关,喜获丰收。大师的阐释与俗世的轮回是不谋而和的。
但大师指的是成大工作大学识者,芸芸众生中能有几人,因而大多数人到不了“众里寻他”的境地也不用懊丧。其实,那个站在楼房风中的是个怀人望远的思妇,衣带渐宽只体现了闺中女孩的想念之苦,而灯光阑珊处的人更是甘于平平自足的女子,这些才是有宋词家的真味。大学者望文生义,才变成了经世名言。望文生义用于鸡汤文,就是段子手;望文生义熟练于政治奋斗,就是巨大的政治家。
走出王国维新居,不远处的观潮大堤上人影稀落,大江落潮,龙蛇混杂,无人重视东流的江水。潮起与潮落是相对的,潮落是为了下一次潮起,但人们总是对潮涨趋之若鹜,莫非是观看涨潮更有境地?